“一带一路”十周年 地球环境合作研究收获关键进展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3-09-13 10:52:2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在“一带一路”计划推出与实施已迈入第十个年头的当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了一次题为“‘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培训活动,该活动的开课时间定在九月
在“一带一路”计划推出与实施已迈入第十个年头的当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了一次题为“‘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培训活动,该活动的开课时间定在九月十二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10年来,该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地球环境领域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与突破。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3年开始与中亚、东南亚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成立“一带一路”气候环境研究中心,发挥该所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势,整合海-陆-气环境变化方向研究力量,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角度,综合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 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合作水平与高度,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家联合开展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变研究;与泰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与俄罗斯重点开展草原丝绸之路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研究等。 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研究揭示东、西半球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和极端事件的异同点,厘清以西风环流为纽带的半球间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探讨中亚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水文气候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重建中亚地区全新世气候和水文变化历史。相关合作研究成果论文,也分别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介绍说,通过对“一带一路”合作区域开展国际联合科考和研究工作,采集到石笋、黄土、树轮、湖泊沉积物等一批宝贵地质样品。国际联合科考自2013年起,先后对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进行10次大范围野外科考采样,研究方向涵盖石笋/树轮及其记录的水文变化、气候变化及生态响应、地貌(黄土堆积、阶地发育等)与气候演化、冰川进退与湖泊发育等,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合作研究,对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有了一定认识。 其中,在2018年7月,应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团队对帕米尔高原赛里科索地区开展水文、气候、植物、动物、旅游资源等方面联合科学考察,其成果编入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出版的综合科考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还成立地球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机制,促进双边科研人员互访交流,密切合作关系,为双边多边合作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过去数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万·察差副教授通过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对“一带一路”合作地区的高分辨率石笋、湖泊、泥炭记录,开展过去水文气候变化研究,探讨西风带以及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对北半球中低纬地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产生重要影响。 这两位活跃在国际第四纪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还牵头举办了首届中-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气候研讨会,并促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气候环境中心与朱拉隆功大学理学院签署全面合作研究协议,推动中泰在“一带一路”合作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并扩大影响力。 双方通过合作研究,既获得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还形成有共同兴趣、分工明确、共同成长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地区环境变化研究。 中亚高寒干旱区是古代丝路经济带的生态核心区,生物量主要成分受西伯利亚西风环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之一。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中亚合作单位基于野外调查与踏勘,开展中亚新生代地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探讨中亚地区及中国西北部干旱气候形成过程及环境变化历史,初步判定中亚及中国西北部温度、降水等变化的影响因素,目前已在中亚黄土物源、粉尘动力过程、西风气候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 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中方在中亚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季风-干旱气候系统理论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促进中亚合作方在环境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有足够信心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外,中方与中亚合作方还通过深入讨论,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共同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丝绸之路是过去2000年来东西方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中亚则是舞台核心区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吉尔吉斯斯坦地质研究所等中外合作伙伴,基于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东缘塔利斯曼洞的石笋多指标研究,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的集成记录,重建了中亚干旱区目前年代最精确、分辨率最高的过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变化序列,发现在距今5820-5180年存在一次持续约640年的超级大旱事件,这可能对中亚的生态环境和绿洲产生毁灭性破坏,推迟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 双方通过合作研究,解析了近万年气候突变事件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趋势、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尤其是有关掌握中西亚地域自然变化的认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环保及搭建绿色的丝路这一主题具有极其宝贵的科研潜力和实际效用。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