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变形怎样定时可控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5:36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生活中的素材变形多见且形式各异,有些变化迅速,而另一些则逐渐显现其效果。"来自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变形方式:在触发条件下,材料先要“休眠”一段时间再启动变形,“休眠期”
"生活中的素材变形多见且形式各异,有些变化迅速,而另一些则逐渐显现其效果。"来自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变形方式:在触发条件下,材料先要“休眠”一段时间再启动变形,“休眠期”的长短由人为调控,就像安装了定时器。 材料的变形如何做到定时响应?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谢涛和赵骞团队对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阐述。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国外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类新型水凝胶,受热会变得坚硬。谢涛判断,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形状记忆材料。团队成员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这类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延时变形特质的水凝胶——变形的确会发生,只不过必须度过一段“休眠期”。 为什么新材料对于不同维度变形的“反射弧”特别长?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很快就发现其背后大概有一套比较独特的变形动力学机制。 “就像小兔子拔萝卜,开始时萝卜埋得很深,土又很硬,拔不动。”赵骞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材料会停留在临时形状,纹丝不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土”发生松动,也就是保持临时形状的力持续不断下滑,当双方力量的差异不再显著时,材料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形。研究显示,在力量差缩小到20倍时,材料会出现5%的变形。 基于机理的把握,科学家得以利用“延时”来创造“定时”。操作方法非常简洁,只需调控一个参数——热编程时间。目前能实现的最长“休眠期”为46分钟。有了这样的调控手段,科学家只要事先对材料的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热编程时间,它们的“休眠期”就各有长短,可按次序发生形变。 研究团队认为,这类定时变形效应有望在深空深海、生物工程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因为在许多场合中,“定时响应”是比“即时响应”更优的解决方案。在论文中,他们概念性地展示了4D打印制备的延时变形血管支架:支架从进入体内到输送至目标部位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被人体温度触发,普通的形状记忆支架材料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发生形变;而定时变形器件得益于它的“休眠期”,能够在到达目标位置后再启动形变。 或许是受此原理的启发,近年来团队科研人员还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有样学样地设计了高通量测序用于缓解干眼症的智能全泪道栓塞静脉注射器。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