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聊城站长网 (https://www.0635zz.com/)- 智能语音交互、行业智能、AI应用、云计算、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古时候对哈雷彗星有哪些研究结果

发布时间:2023-10-04 10:49:3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对于古代彗星记录的整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确定哪些记录属于同一个彗星的多次回归观测或同一个周期彗星的一系列观测。研究工作中对哈雷彗星的轨道和长期运动较为成熟,且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对于古代彗星记录的整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确定哪些记录属于同一个彗星的多次回归观测或同一个周期彗星的一系列观测。研究工作中对哈雷彗星的轨道和长期运动较为成熟,且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我国有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而且有连续30多次的回归记录,历时2000多年,这一份珍贵资料已为许多研究者利用。

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利用这份资料计算了哈雷彗星40次的回归运动,旅居爱尔兰的华侨天文学家江涛计算了45次回归的轨道根数。由于望远镜使用于天文观测以后,欧洲的天文观测比较精密。哈雷本人在1705年计算了1531、1607、1682年3次回归的轨道,确认它是一个周期彗星,并预言1758年还会回来。以后的1758、1935年2次回归轨道也被精确计算过,所以现代的计算以这些轨道为基础,再往前就得参照中国古代的记录。

这是因为如果彗星核是一个外围有气壳的干冰团模型,当它运动到太阳附近时,蒸发出的水气和其他离子受太阳光压力的作用抛向后方,形成彗尾,火箭效应大约使哈雷彗星过近日点的时间要推迟四天以上。江涛在1981年的计算中既考虑了各大行星的摄动,又考虑了这一因素,因而其结果同张钰哲1978年的计算略有不同。

一直到1972年,独立的美国天文学家布莱迪从流星计算中惊奇地发现,每次哈雷彗星从南到北过北半球的近日点时刻有513年的周期性剩余,他认为这可能同一个大质量的冥外行星有关。江涛从天体力学的理论出发指出,对于理想的太阳——木星——彗星三体系统,这一种周期是固有的性质。

有趣的是江涛同张钰哲的计算之间也有大约600年的周期性差异,在张的计算中,初始轨道只用1909~1911年间的观测,且没有考虑非引力效应,也不用历史记录随时进行修正,因而这一差别的出现就是理想的三体运动模型所造成的。可见在对古代哈雷彗星的轨道计算中,非引力效应和用古代记录随时进行修正是必要的。

通过多种方法计算,总的发现是哈雷彗星的轨道根数在逐次变化。公元前240年以来,其周期、近日距、轨道偏心率大致保持不变,而在公元前240年之前,由于没有观测资料随时进行修正,近日距在减小,周期在增长,亮度逐渐变暗,这对研究其演化是很有价值的信息。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