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途 新奋斗 他们敢上九天揽月!
发布时间:2023-10-04 10:51:06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正在稳扎稳打地进行着他们的研究,他们不断向前推进,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展现太空中的奇妙之旅。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
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正在稳扎稳打地进行着他们的研究,他们不断向前推进,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展现太空中的奇妙之旅。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天问”,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在这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支来自虹口团队的参与,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了解到,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有核心一线科研人员近70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在近20年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他们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科学卫星以及高分七号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崭露头角,成功为首颗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研制了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该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为我国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许多研究所是‘学科带任务’,但我们技务所承担了很多国家重大工程,有一个特点就是‘任务带学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舒嵘表示, “嫦娥一号”是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航天任务,也是能够有机会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敲门砖,团队在实践中的成长跟近20年来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2年至今,空间主动光电载荷团队承担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研制的测距仪、测速敏感器,以及用于避障的三维成像敏感器等重要工程载荷,在嫦娥系列中发挥着保障最终落月的核心作用,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技术进步,用独有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国航天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的能力。 “工程载荷是不允许失败的,失败就降不到月球上去了,”舒嵘告诉记者,在一次研制过程中,测距敏感器因运输条件的改变导致其中有个光学镜片被震松了,其实对于仪器性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团队发现这个问题后,还是不眠不休,连续忙了三天三夜,及时修复,“就是因为涉及到重大工程的成败,所以工程载荷研制不能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不能留任何隐患。” 可以说高分七号卫星定位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第一颗用于高速公路业务管理的全天候测绘卫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承担研制的激光测高仪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有精确的平面定位能力。高分七号02星激光测高仪主任设计师黄庚华研究员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从东方明珠的顶部,要精确保持并知道激光落在地面牛奶盒条形码的哪根条纹上,不能有丝毫错位。”这么高分辨率的精度对于激光的稳定性和结构材料的稳定性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整个团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连续突破了激光指向的代表性技术和高稳定性的光机技术。 目前高分七号卫星已经在轨将近4年了,为测绘部门提供了数百万个有效的测高方位点,直接使得我们的测绘精度跟质量从之前的1:50000一下子提高到现在的1:10000,开启了全球立体测绘的新时代。在这背后,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十六字探月精神的集中体现。 谈及“科学家精神”,舒嵘表示,在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里有一股传承的力量。团队前有“50后”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中有“70后”舒嵘、何志平等中坚力量准确把握工程研发的节奏和脉络,后有黄庚华、张亮等“80后”“90后”形成奔涌向前的“后浪”,老中青组合,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历练,现阶段,团队正积极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工程任务的研制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以最好的科技成果,践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