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聊城站长网 (https://www.0635zz.com/)- 智能语音交互、行业智能、AI应用、云计算、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如何在地球收取38万公里外的月球悄悄话?

发布时间:2023-10-04 10:53:5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在 2030 年前将人类送上月球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目标之一,为此他们研发了新型运载器、太空船以及全新的可以搭载人类的月球车等尖端设备和技术手段。这些新装备各自承担什么任务、有哪些本领,未来载人登月的方案流程是
在 2030 年前将人类送上月球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目标之一,为此他们研发了新型运载器、太空船以及全新的可以搭载人类的月球车等尖端设备和技术手段。这些新装备各自承担什么任务、有哪些本领,未来载人登月的方案流程是怎样的?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十号,负责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它高度约92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预计在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容易:目前各项研制工作正在有序快速推进过程中,芯级直径5米,捆绑的是5米直径的助推器。所以它未来的奔月轨道的运载能力是27吨,比长征五号还要提高3倍多。

月面着陆器是我国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由登月舱和推进舱组成。主要用于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间的航天员运输,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并可携带月球车和科学载荷。

月面着陆器到达月面后,航天员将乘坐月球车,在月面开展工作。载人月球车重约200公斤,可搭乘两名航天员,航天员将乘着月球车在10公里的范围之内开展月球采样。

目前,我国载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首先发射月面着陆器,月面着陆器在环月轨道停泊等待,然后再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飞船与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着陆器。

着陆器与飞船分离后下降到月面,航天员开展月面活动。之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起飞上升与飞船对接,航天员进入飞船。飞船与着陆器登月舱分离后,返回地球。

月球离我们有38万公里的距离,大约相当于九个半地球赤道周长的长度,“玉兔二号”从月球上获取的信号在传回地球的过程中,会随着距离的变大而衰减。

如何在地球接收到月球传回来的数据呢?靠的就是这一台像“锅”一样的设备,它叫做70米口径全可动天线。虽然看起来像一口锅,但这样的构型能帮助它更好地收集数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薛喜平: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国家天文台武清地面站,它(天线)是方位360度可动,俯仰90度可转动,也就是说只要是地平线往上的目标,我们都可以观测到。月球接收回来的图片、视频,还有很多的科学数据,都会用到这个天线。

这口“锅”这么厉害,那“锅”里面长什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到“锅”中看一看。

在这个70米口径天线的内部,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大。天线所采用的反射面板,它的面积有4560平方米,相当于10个篮球场的大小,天线的高度有72米,重量有2700吨,主要承担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的数据接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薛喜平:咱们天线采用主反射和副反射联合起来工作的一个方式,现在咱们脚踩的叫主反射面,头顶圆盘叫副反射面。卫星下来的信号首先是反射到主反射面,再汇聚到副反射面,然后副反面再反射到馈源,就进到我们传输设备里头,是二次反射。

为什么无人机要用几次反射数据项来收集这个超声波流量计的数据?二次反射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无人机编队接收超声波流量计的效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馈源这个设备坐在下面,如果是一次反射,这一堆设备我都要挂在天上,这样负担就比较重,而且设计比较困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薛喜平:我们现在在天线的馈源舱,锥状的叫馈源喇叭,然后信号进到制冷接收机。为了提高天线的接收灵敏度,它里边充的是氮气,温度只有零下265摄氏度,降低我们天线设备自身产生的噪声干扰。然后通过这些电缆传给底下机房。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 薛喜平:这个是用来做信号判断的,凸起的地方就是信号所在的地方。整个工作流程都是全自动化运行的,天线根据自己的时间节点去控制各个设备,达到它正常的工作状态。

38万公里外的信号接收成功了,但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下一步就是要把我们看不懂的数据,解码变成看得懂的月面照片。数据是怎么变成照片的呢?我们一起去处理月球科学数据的国家天文台,一探究竟。

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付强:是这样,我们把各载荷数据从这个数据流里面提取出来,然后形成科学数据,我们进一步处理之后,就会形成各类的图像数据和各类的探测数据。它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它的色彩,我们在处理过程中是要对这个图像进行色彩的一系列校正。

这是有一定的工作量的,现在嫦娥四号从工程进展上一直都很顺利,我们可以拿到大量的图像,所以说每天都要面对这些新的数据。

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付强:我们在轨探测的时候,玉兔二号巡视器在同样的位置环拍了两圈,共获得了56幅的图像。我们把它拼接完之后,形成这样一个300多兆的数据大小的图像,但其实这个数据在我们下传的时候,需要将近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才能把它获取到地面上。

我们现在是工作到59月昼了,正常情况下,用我们的全色(黑白)图像就够完成移动和探测目标的选取等飞控工作。彩色的图在轨实施的代价会更大一点,走到比较关键的一些位置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彩色图环拍。

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付强:我们的鹊桥二号更多的是多出一条路,对于我们来说的话,有另一条路的话是更可靠一些。月面地形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我们需要图像去规划它的移动路线。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在这个图像上选择一些我们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然后控制我们的车移动到我们的目标附近,对这些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发现更多的科学成果。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方式,对太空进行探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太空中的环境,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