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发现超致密小行星密度令人吃惊那里或存在不详元素
发布时间:2023-10-14 12:35:41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
导读: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被称为岩石之星。它的整体重量大约是每一立方厘米五点五克,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最高的,但这种“称号”只是在“八大行星”这个范围之内,实际上,太阳系中
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被称为岩石之星。它的整体重量大约是每一立方厘米五点五克,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最高的,但这种“称号”只是在“八大行星”这个范围之内,实际上,太阳系中有很多小行星的平均密度都比地球更高,其中有一颗编号为“33 Polyhymnia”的小行星,其密度更是高得令人吃惊。 “33 Polyhymnia”是一颗在太阳系中发现的超致密小行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其直径约为54公里,如此大的“个头”,使得这颗小行星早在19世纪就被发现,不过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也只是知道有这颗小行星存在而已。 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小行星的观测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根据获取到的观测数据对“33 Polyhymnia”的密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这颗小行星的密度居然达到了每立方厘米75.28克左右,这大概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3.7倍。 如此高的密度是令人吃惊的,尽管在太阳系之中,这样的物质密度其实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太阳内部的物质密度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以至于其核心的物质密度,甚至可以高达每立方厘米150克左右,但问题是,太阳内部的超高密度,其实是太阳自身强大的重力压缩造成的,如果天体的质量不够大,就不可能形成如此高的密度,即使质量大如木星,其核心的密度也只有每立方厘米25克左右。 另一方面来讲,在迄今为止已知的118种元素中,即使是相对论密度上限最大的一种金属锇,其相对论密度也才每立方厘米当量的22.59克,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所有已知的元素中,任何元素都不可能在没有重力压缩的情况下形成如此致密的小行星。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33 Polyhymnia”应该是不可能具备如此高的密度的,所以这就成了一个谜团,甚至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不过根据近日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Plus》上的一项新研究,一个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团队,对“33 Polyhymnia”的超致密状态给出了理论上的支持,该团队的科学家认为,这颗小行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密度,或许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未知元素。 此次研究是以“稳定岛理论”作为基础的,简单来讲,该理论认为,当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或中子数等于一些特定的数字时,就会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即使它会衰变,其“半衰期”也会特别漫长,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很长的时间。 这些“特定的数字”也被称为“幻数”,它们分别是2、8、20、28、50、82、126、138、154和164,在已知的元素中,氦、氧、钙、镍、锡、铅等稳定元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分别与前6个“幻数”相对应。 在此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原子模型,研究了假设中的超重元素的原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由“164号元素”构成的固体结构,其密度范围在每立方厘米36-68.4克。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托马斯-费米模型”是一种基本近似的粗略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实际测量的误差,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密度范围其实已经与“33 Polyhymnia”的超致密状态很接近了,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这颗超致密小行星,应该是主要由“164号元素”构成。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颗小行星的质量太小,不足以引起地球的注意,因此才没有被发现。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