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聊城站长网 (https://www.0635zz.com/)- 智能语音交互、行业智能、AI应用、云计算、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通讯 > 正文

渐入中局创新谋发展 5G发展四周年

发布时间:2023-07-05 12:41:35 所属栏目:通讯 来源:
导读: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6月6日正式发布了5G商用牌照,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历时4年。4年来,我国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部署、业务开展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G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已超过三分之一,5G在中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6月6日正式发布了5G商用牌照,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历时4年。4年来,我国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部署、业务开展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G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已超过三分之一,5G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顺利度过市场导入期,进入了平稳增长的中局阶段。

同时,作为全球范围内的5G先行者,中国运营商在5G部署和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回顾5G的发展历程,展望下一步的演进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思想解放,才有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业务模式,实现5G乃至整个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球5G市场启动以来,无论是网络部署速度、用户规模,还是新业务的探索与尝试,中国市场均位于全球第一阵营。考虑到独一无二的庞大规模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5G发展的“火车头”,对全球5G产业链有着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带动作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至2023年4月末,全国5G基站已达273.3万个,每万人5G基站达到19.5站,已经超额完成工信部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为2023年设定的“每万人18站”的任务目标。三大运营商的5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成为服务广大消费者以及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在公众用户市场,三大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至4月底合计已突破12亿户。工信部同期数据显示,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34亿户,占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的37.1%。在5G行业应用市场,国内产业界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采矿、港口、电力、医疗、教育等领域探索典型应用、尝试针对性解决方案,面向重点场景加快部署5G行业虚拟专网。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目前我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5万个,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52个,累计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1.6万余个,为5G赋能行业规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无论是在网络规模、用户规模,还是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中国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华为、中兴等系统设备厂商和OPPO、vivo、小米等终端厂商都在全球5G市场名列前茅,占据重要的产业位置。可以说,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为推动全球5G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为4年来的发展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5G产业发展仍然面对的诸多挑战这一现实。尤其考虑到中国5G的发展已居于全球前列,缺少可供参考借鉴的国际经验,产业界就更应充分重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在此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也可为全球的5G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的5G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其实就潜藏于我国的上述一组组亮丽的数据之中。观察5G市场数据可以发现,工信部披露的“5G移动电话用户数”与三大运营商报告的“5G套餐用户数”存在较大差异。月度数据显示,虽然存在一定波动,但5G移动电话用户数与5G套餐用户总数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仍有将近一半的5G套餐用户并未真正使用5G手机。这种差异体现了消费者对5G的实际需求并未如产业界预期的那样强劲,这将制约运营商实现5G商业变现的能力,进而影响到5G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自2019年6月至2023年4月,我国消费者的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7.84GB/月增长到了16.72GB/月;但同时移动互联网流量同比增速也从2019年上半年的107.3%降至今年前4个月的13.9%,且流量增长的绝对值也呈下降态势,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似呈见顶趋势,而5G普及也并未改变这一趋势。与之对应,2022年全国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0.3%,今年前4个月则基本持平。自5G商用以来,三大运营商的移动业务ARPU虽然都实现了止跌回升,但截至2022年底,只有中国联通恢复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水平。可见,在借助5G提振公众用户市场经营表现方面,电信运营商仍面临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如何提高5G终端普及率,如何精准识别用户细分需求带动流量消费,都是运营商需要面对的课题。

在5G行业应用领域,虽然运营商会同产业界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广泛的探索实践,无论是部署数量还是经营收入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部署成本、商业模式、标准合规等多方面的挑战,也需要运营商与产业界一道在技术能力、产品方案、商业模式,乃至监管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创新。

这些探索与创新首先需要体现在网络能力提升方面。5G部署之初,运营商普遍将优质体验作为5G的主要卖点,但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渐增加,移动网络体验也必将逐渐退化。Ookla的网络测速报告显示,自2022年第一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的一年之中,三大运营商的5G网络下行速率中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大降幅近10%。

同时,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也对5G网络复盖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运营商保持对5G网络的高效投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方案,持续提升网络能力,满足用户需求。最近启动的5G网络异网漫游试商用也是快速扩展5G网络覆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运营商在扩大5G网络覆盖和保持合理资本投入之间保持平衡。

网络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于速率、覆盖等性能指标,也表现为网络能力边界的拓展。例如精准室内定位以及5G-Advanced标准中提出的无源物联、通感一体等能力,都有助于运营商更好地服务行业用户、深化5G行业应用,值得产业界合力推动,促进相关产业生态的早日成熟。

同时,运营商还需思考如何利用5G网络能力,更好地提供差异化服务。Omdia全球消费者调研显示,40%的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快的上行数据速率,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与希望提升下行数据速率的比例基本相当。可见,随着视频直播等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消费者对网络体验的需求也在逐渐演变。广东联通利用5GQoS机制提供的手机直播套餐,就是在这一方向上较为成功的探索,显示出在利用网络能力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运营商仍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前提则是需要精准把握细分用户需求并能够有效利用网络的精细化服务能力。

在行业应用方面,RedCap产业生态逐渐成熟,轻量级、针对性设计的产品方案不断推出,规模化应用持续开展,有望加快5G行业应用生态体系的成熟与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企业用户普遍希望将5G平台与自有IT系统进行更紧密的融合,能够更为有效地掌握和管理5G专网平台。这一方面也需要在网络能力方面有创新型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运营商乃至行业监管机构更加解放思想,从5G产业发展全局出发,给予企业用户更多的自主掌控空间,激发企业用户部署、使用5G行业解决方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根本上促进5G行业应用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华为还将联合运营商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5g生态体系,推动5g产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