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镇台之宝现已恢复了观测能力
发布时间:2023-03-02 09:21:38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佘山天文台的“镇台之宝”——1899年在法国制造的“40厘米双筒折射镜”,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望远镜。日前,经过史上最大规模修缮,它已恢复天文观测能力,将会在科学教育中起到积极
佘山天文台的“镇台之宝”——1899年在法国制造的“40厘米双筒折射镜”,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望远镜。日前,经过史上最大规模修缮,它已恢复天文观测能力,将会在科学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历史和变革展示在公众面前。 对于这台“百年老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告诉记者,曾经有两个修缮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以更小的成本,让其作为一件古董般的静态文物,以供观摩;二是使其再次真实地流动起来,虽然今天的科研已不需要它再“服役”,但可让参观者获得沉浸式体验,实现更好的科普价值。在上海市科委和松江区支持下,上海天文台选择了克服重重困难,去恢复这台“百年老镜”的观测能力。 “就拿光学系统来说,绝大部分镜片都发霉了。”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郑立新说,由于没有图纸,只能到现场去测量。不同于机械尺寸,光学参数测量起来要难得多,本次修缮也利用了现代化测量手段对望远镜进行了大量的测绘。 再如,折射式望远镜对材料的要求很苛刻,技术人员光找大口径的玻璃材料就用了近两个月,还前往四川成都的厂家现场查看。 与此同时,这台百年望远镜的诸多细节深深地打动着人们。它的许多零部件做工考究,兼具审美。比如,为了准确读出表盘上的刻度,竟然在旁边配了一盏微型灯,而令人称绝的是,其他方向并不会受到灯光影响,使得观众在近距离观察中,能有更直接、真切的感受。 还有,过去观测时必须把天窗打开,冬天冷得哆嗦,夏天被蚊子咬。拍照用的是玻璃底片,得在暗房冲洗,一个细节不到位,几个通宵就白熬了。”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汤海明介绍,“百年老镜”的“修旧如旧”,既能够让人更有质感地感受这台手动望远镜的魅力,还可以亲身体验数代天文观测者的辛劳。 此次修缮为这台百年望远镜配上了科学级相机接口,今后可以将观测到的天体影像打印出来为参观者留作纪念,并将逐步探索预约方式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这个很好的开始方式。 如果说,体验是现代科普尤其是展示活动的灵魂,那么,对思维有所启发则是科学普及的深层价值。 回溯历史,这台当时从国外引进的望远镜与百余年前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天空之图”(“天图计划”)密切相关。“天图计划”,即制作一份包含全天所有亮度11等以上恒星精确位置的星图,而这一构想很大程度得益于当时照相技术的兴起,并催生了可以同时进行天体照相和目视观测的“天图望远镜”。 20世纪80年代中叶,佘山天文台西侧又新建了一座天文台,安装了一架口径为1.56米的天体测量望远镜,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如今,一架“国外引入”与一架“自主设计制造”,两架望远镜在佘山天文台的展区内同步呈现,诉说着天文学家为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以及他们融入国际合作、不断推动自身发展的历程。 在追求科技创新、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重体验、重科学与创新思维,或许是佘山天文台这场大修带来的启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天文博物馆”,更可以感受到一个“科技之城”的魅力。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