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科研成就入选“中国科学十佳进展”
发布时间:2023-04-13 10:04:09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为构建超导二极管提供可能的理论路径 本报讯(记者姜澎)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的科研成果“实验证实超导‘分段费米面’”近日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该校时
为构建超导二极管提供可能的理论路径 本报讯(记者姜澎)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的科研成果“实验证实超导‘分段费米面’”近日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该校时隔11年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为超导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之一——超导二极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路径。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贾金锋介绍,早在2012年,团队就制备出了拓扑绝缘体/超导体异质结,证明了该体系为拓扑超导,并在其中观察到了人们长期追求的马约拉纳零能模。“这种结果是基于研究体系中新发现的,是对长期对这个体系进行研究的最好回报。 一个固体是否有费米面,决定了材料的很多性质,比如是否导电、是否透光等。一般来说,有费米面的材料是不透光的,因为电子吸收了光线,而没有费米面的材料则是透光的。对费米面的人工调控,是材料物性调控的最重要途径。 所谓费米面,就是材料半满的能带所观测的“电子面”。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平台建设学者郑浩解释,所有固体材料中都有“能带”,电子会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方式填充能带。绝缘的固体材料中,能带被电子填满,就像在一个挤满人的房间里、人在其中寸步难行一样;而导电的固体材料中,能带是半满的,既然是半满,就有“面”的概念,就像一瓶半满的水能看到水面一样,一个半满的能带也能观测到“电子面”。它的物理术语就叫“费米面”。 大量研究表明,超导体虽然导电,而且是零电阻导电,但却没有费米面。因为超导体中承担导电任务的不是单个电子,而是两个电子组成的库珀对。1965年德国物理学家Peter Fulde理论预言,让超导体中库珀推动起来,如果速度足够快,就有可能在原本没有费米面的超导体中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分段费米面”。但是其后过去的几十年,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迟迟无法进一步的验证这一奇怪的理论。 贾金锋、郑浩课题组分析前人的结果后发现,多数单一超导材料,库珀对速度太大会直接破坏超导态。他们与麻省理工学院傅亮团队合作设计制备了拓扑绝缘体/超导体(Bi2Te3/NbSe2)异质结体系,借助超导近邻效应在Bi2Te3中诱导出超导,得益于Bi2Te3拓扑表面态的费米速度极高的独特优势,只需要很小的库珀对速度,就实现并观察到了预言中的“分段费米面”。 研究表明,拥有“分段费米面”的超导体可以实现单向零电阻导电,即正向零电阻导电、反向非零电阻导电的独特现象,也就是约瑟夫森二极管效应。而单向零电阻导电的重要性是:由于不会产生热量,用来构建超导计算机,可以实现无能耗的高效计算。 在贾金锋、郑浩课题组成果发表后,目前已有团队在他们的实验基础上尝试构建超导二极管。这种超导二极管不仅具有传统二极管的优点,还具有更高的性能,可以用于制造高性能计算机芯片。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