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
发布时间:2023-04-26 09:57:4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我们在“绕月、落月、回月”三大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之后,我们的月球探测步伐就进入到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全新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rdquo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rdquo
我们在“绕月、落月、回月”三大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之后,我们的月球探测步伐就进入到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全新阶段。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披露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2030年前后,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2040年前后,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月球是人类迈向更远深空的中转站,是研究生命、太阳系和宇宙‘三大起源’的重要途径。”吴伟仁院士指出,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搭建地外天体和空间的大型、长期科学研究平台意义重大。 “嫦娥”为月球科研“铺路”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迄今为止,人类对月球已进行了120次探测。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过去近20年间,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说。 “绕、落、回”之后,“嫦娥”继续飞天,为建设月球科研站“铺路”。据吴伟仁院士介绍,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一系列计划已排上议程—— 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并开展大规模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现场分析、高纯度月球背面无人摸排样品的原始数据分析研究等; 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等组成,开展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的探测与研究等; 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月球车和月面操作机器人等组成,与嫦娥七号任务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同工作,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备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2030年前后,将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此后,在完善性阶段还将实施多次任务。比如,部署月面长期能源供给模块和多种形式机器人,携带样品返回地面,建立月基观测设施等。 “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合作,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吴伟仁院士表示。 月球科研站可以开展五大科学主题研究 未来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样?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实验设施。”吴艳华指出。 他介绍,月球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开展五大科学主题研究: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问题;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如何演化;日地联系,探寻人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基础实验,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基础科学实验;资源利用,开发利用月球能源、物质资源。 “我们将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原则,逐步完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研制建设,实现对月球物质、环境、位置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突破一批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吴伟仁院士说。 此外,月球科研站未来将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通过在轨或月面活动,以便获得执行俄罗斯长期载人航天活动的经验,并为载人火星任务成功验证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方法的能力。 由中国提出,联合多国共同建设 “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谈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宗旨,吴伟仁院士如此强调。科研站“由中国提出,联合多国共同建设”。 在吴伟仁院士看来,国际月球科研站应聚集各国力量和全球科学家智慧,提升人类对月球和宇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他如此描绘科研站的愿景:“联合多个有意愿的国家和组织,共同探索宇宙认知、推动科技进步,服务人类文明,增进人类福祉。” 2021年,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中方倡议得到多国积极响应。”吴伟仁院士透露,俄罗斯、巴基斯坦、阿联酋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已签约加入,还有十余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协议谈判中。 此外,嫦娥六号国际载荷搭载合作遴选结果已公布,瑞典、法国、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家载荷搭载方案已入选。嫦娥七号载荷搭载合作机遇公告已发布,并收到11个国家18个载荷合作意向。嫦娥八号载荷搭载合作机遇公告今年内也将发布,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在此次会议启动。 吴伟仁院士还在此次会议上发出倡议:“欢迎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和有关研究机构与我们携手一道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双方同时也共同发起成立月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共同管理月球科研站各项设施,进一步共享月球科研成果。”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将作为中方执行机构,负责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的筹建和国际联络。“希望10月底前完成各成员国或相关组织的合作协议签署。”吴伟仁院士说。“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月球科研站,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