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航天航天基础设施新玩家
发布时间:2023-05-26 10:17:42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第十三届中关村论坛正式启动,论坛吸引了众多独角兽企业参会,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作为航天产业代表入围。
目前,银河航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平台型谱,包括平板
目前,银河航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平台型谱,包括平板
第十三届中关村论坛正式启动,论坛吸引了众多独角兽企业参会,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作为航天产业代表入围。 目前,银河航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平台型谱,包括平板堆叠式卫星平台、1000公斤通信卫星平台、700公斤遥感卫星平台、灵巧型卫星平台等,目前是国内估值最高的商业航天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要用上千颗卫星织起一张太空复盖全球的互联网。”2019年2月28日,英国OneWeb成功发射首批6颗通信卫星,拉开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大幕。 2022年3月5日14时01分,“5、4、3、2、1,点火……”随着倒计时口令响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不到11个月的时间里,银河航天完成了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全部设计、总装、测试、试验和出厂,此前在国内没有先例。其中,用于6颗卫星整星AIT的时间仅约75天,相比传统已大幅下降。要知道,在过去严格遵循“设计-装配-集成-测试”流程的卫星制造,每家公司一年不过生产几颗,个别大的、精密的、高轨道的卫星甚至需要多年才能造一颗。银河航天率先实现卫星从“单星研制模式”向“批产模式”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银河航天02批卫星研制过程所涉及的元器件、部件约4000种,国产化率达90%以上,其中关键器件、核心部件均实现100%国产。目前,02批卫星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在此基础上,银河航天又做了进一步设计统型工作,元器件、部件优化至约2000种。 我国的卫星网络产业方兴未艾,但和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创立于2012年的OneWeb计划向太空发射648颗卫星来组成一个通信星座,从而提供全球覆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SpaceX在2015年孵化的Starlink项目,经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并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高达1.2万颗,超越人类历史上发射的卫星数量总和。目前SpaceX已实现每星期量产几十颗小卫星,OneWeb的产能也达到每天1-3颗。 随着5G时代到来,银河航天正通过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模式,或将实现比OneWeb更低的上星成本。例如,在卫星批产过程中,银河航天应用3D打印技术在“降本增效”方面进行探索。 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起步于2015年前后,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企业,以及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先后成立。 尤其是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密集出台多项关于民用卫星互联网的标准化支持政策。 近年来,国家也发布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2015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表示,“卫星网络建设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等特点,面对国际竞速,需要持续的技术迭代和资金投入,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给予我们大量支持,也增加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参与航天强国建设的信心”。 刘畅表示,“北京市海淀区积极为银河航天提供应用场景落地、落实人才政策等服务,依托优质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一系列的支持举措,让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更强了、底气更足了。此外,2023年成立的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也通过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我们聚集创新资源、形成政策建议、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服务”。 2023年,被业内认为是全球商业航天爆发元年。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预测,2023-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万亿级新兴产业,引发市场和资本的巨大兴趣。 商业航天拥有一条较长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卫星与火箭制造商;中游为火箭发射与卫星运营服务;下游为应用环节,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广播电视传输、邮电、远程医疗、应急救灾等)、导航(海陆空交通运输、精准农业、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应急救援、气候监测等)、遥感(国防情报获取、基础设施测绘、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等),新兴应用场景则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起步较晚的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有后来居上之势。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八年,全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17年至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商业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