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聊城站长网 (https://www.0635zz.com/)- 智能语音交互、行业智能、AI应用、云计算、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火箭出场即发射,以后可实现一周一发

发布时间:2023-05-31 10:02:18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搭载神舟十六号宇宙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宇航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顺利送往太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搭载神舟十六号宇宙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宇航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顺利送往太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

而在海南文昌龙楼镇,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红建表示,这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计划在2024年6月30日前实现首发。该项目预算总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用地2000多亩。建成后,主要承揽国内外火箭发射业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用火箭发射能力。

主体塔架固定勤物塔有11层83米高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于2022年7月6日开工,计划在2023年底完成发射场硬件设施建设。为了明年6月能够实现火箭的首次发射,项目提前策划、提前设计、提前备料,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前,各项建设进度较计划都有所提前。

正在建设发射场1号工位的主体塔架——固定勤务塔,有11层83米高。简单来说,在观看火箭发射时,看到的用于发射火箭的巨大建筑就是由固定勤务塔和回转平台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勤务塔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给火箭发射前提供各种服务保障。

为了抢抓建设进度,在固定勤务塔搭建的同时,还在同步进行4个避雷塔、前置设备间等安装施工,在距离1号工位600米左右的2号工位也在同步建设中。

在建设现场没有尘土飞扬,也没有到处堆放钢筋水泥,而是分区域整齐摆放着一件件大型的钢结构模块。发射场的建设主要采用模块化的施工方式,通过重型的吊装设备将这些“大家伙”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搭建上去。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固定勤务塔塔架安装误差要求不超过3毫米,每个钢构件安装到位前,都要经过试拼、地面测量、调整等程序,通常需要边作业边检验,因为任何一个“小关口”“小误差”都可能对发射造成影响,不容有失。

技术复杂程度高 工程实施难度大

“回转平台正在厂家生产,预计6月份运到现场进行组装,9月底可以建成。”刘红建说,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在国内尚属首次,项目建设工期紧,技术复杂程度高、工程实施难度大,自2022年7月6日开工建设以来,项目人员克服困难,节假日不停工,计划2023年年底完成发射场硬件设施建设,2024年一季度开展发射场全系统全要素合练,以确保2024年二季度按期首发。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项目经理李勇告诉记者,1号工位建设内容包括固定勤务塔、导流装置、发射台、喷水系统、避雷塔、前置设备等,施工人员各司其职同时进行多个施工。

实现了系统、设备国产化 技术自主可控

建设运营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应用智慧化于一体的智慧航天发射场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亮点之一。“预计今年10月份可进行智慧发射场系统调试,12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刘红建介绍,千寻位置智慧天眼发射场系统总体方案和无人飞行器详细设计方案编报目前已完成,接下来正在抓紧推进实验室的建设。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还实现了系统、设备国产化,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相当于整个发射场大脑的测控系统,从软件到硬件,从基础元器件到整机、系统,已全部实现国产化。

海南文昌建有中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场,现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又落户海南文昌,使得这里的航天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现在,配套的火箭装配厂房、卫星总装测试厂房、航天超算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加快建设。

未来,“火箭出场即发射”将成为可能,按照设计规划,可实现火箭一周一发的目标。

文昌国际航天城推动发射区、旅游区、高新区“三区”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等高新技术产业。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设不仅助力我国航天强国的建设发展,也能拉近人们与航天的距离,游客未来可以近距离参观地面发射设施,包括发射塔架、组装测试厂房等,发挥“航天+旅游”的优势。

目前,中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酒泉发射场、太原发射场、西昌发射场、文昌发射场。

其中文昌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射向范围宽、运载效能高、运输限制少、落区安全性好等特点,是中国唯一的濒海发射场,曾圆满完成了空间站、探月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

商业航天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还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补充力量,具备技术发展快、可普及性强、业态多元化的特点。

2015至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预测称,该市场有望在2024年达到2.3万亿元。

打造世界级航天海岸

“截至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注册的经营主体1300多家,其中航天类企业超过120家,包括航天科技火箭院、中国星网、中科宇航等众多企业签约入驻,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去年园区完成营收107亿元,是2021年的3.9倍。”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王广智说。

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肩负着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的历史使命。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以“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为关键词,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三区三链”(发射区、起步区、旅游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建设。

“文昌国际航天城2020年诞生,如果说2021年学会了爬,2022年开始走,2023年起可以说进入了跑的阶段。”王广智介绍,一批火箭、卫星、数据产业链头部企业和院所的项目纷纷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与国家航天局合作,设立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成立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设立西北工业大学文昌卫星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一批创新型研发机构也陆续启动运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当前,商业航天正在世界范围内迎来热潮。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商业航天作为我国战略性科技力量,日益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管理、运营商业航天发射场,对我们来讲既是考验也是重大的机遇。我们将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航天发射场。”

“我们将努力按照预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发展建设任务,确保明年如期首发。”杨天梁说,项目将助力海南做大做强火箭链、卫星链、信息链产业生态。

位于文昌市八门湾大道边上的文昌国际航天城产业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三横五纵”路网工程基本完工。项目副经理侯攀介绍,今年4月30日正式通车。

“文昌国际航天城推动三区联动发展,不仅建设航天发射区,还布局了高新技术区和旅游区。”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董承华说,目前已初步完成旅游区概念性规划,正在推动发射区和旅游区同步规划建设,以打造融太空体验、科普教育、航天研学、国际会展为一体的航天旅游新业态,填补我国航天旅游空白。

目前,航天主题公园规划发展总体策划暨概念性规划已完成,将以航天主题公园为核心,其他若干个主题乐园为支点,形成集航天、椰林、文化、滨海、岛屿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旅游聚集区,形成“众星拱辰、链动文昌”的世界顶级航天海岸。“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是文昌,我们要把文昌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天之都。”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