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41星试射成功,长光卫星完成“百星飞天”,助推国内商用航天飞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19 10:56:05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或“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霍尔果斯一号”等41颗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
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或“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霍尔果斯一号”等41颗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此次发射的41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7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从无到有坚持探索,创出中国航天发射新纪录 2014年至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的起步阶段,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伴随着市场对商业航天的探索而诞生。自成立以来,公司以建设我国完全自主的遥感卫星星座、探索遥感卫星商业化运营为己任,在商业遥感卫星领域开始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 2015年10月,公司研发的“吉林一号”首组四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商业高分遥感卫星的先河2,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公司开始具备提供推扫数据和视频数据服务能力,并陆续为我国央企及其下属单位、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军方单位提供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 随着“一箭四星”的成功发射,公司卫星制造能力得到行业认可。2015年11月,公司与武汉大学签订珞珈一号卫星研制合同,为武汉大学研制一颗不超过20kg小卫星,该卫星搭载遥感成像载荷、北斗天基监测载荷、低轨导航增强载荷等有效载荷。珞珈一号卫星研制项目的签订标志着公司成功将积累的卫星研制经验、技术应用到卫星整星产品中。 2016—2019年期间,公司根据对行业及市场环境的综合研判,提出“快速发射遥感卫星、提升光学遥感的市场份额”的市场战略,而高性能、低成本卫星的研制是该战略实施的关键。本阶段,公司克服资金、人才瓶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了众多技术积累,为公司业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2020年开始,随着公司第三代卫星技术的成功研发及第四代卫星技术研发的立项开展,公司遥感卫星在高性能、低成本、批量化等方面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了卫星的形成过程由传统研发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 2020年9月,公司研制的9颗高分03系列卫星在海上成功以“一箭九星”方式发射入轨,创造了当时我国商业航天单次发射数量纪录,通过批量生产、批量发射,公司进一步加快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进程。公司从无到有坚持探索,此次实现了一二十二箭共计四十一星的成功发射,也就此创造了我国民营航天单次发射卫星一箭三雕数量最多的纪录。 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成型 此次成功发射之后,公司“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将拥有108颗在轨遥感卫星,涵盖视频、高分、宽幅、红外、多光谱等多种光学遥感卫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以现有108颗在轨卫星数量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凭借着历史积累,公司目前存档数据库遥感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3.00PB,时间范围始于2015年10月。同时公司存档数据库仍保持实时高速膨胀,全球每日新增拍摄面积超过500.00万平方公里,从而有利于充分利用数据的时间沉淀价值,可为用户提供同一区域不同时间范围的对照数据组。基于海量的数据积累,公司可提供长时间序列的快速存档数据查询、数据订购与提取等服务,支持海量时空数据库中影像查询的秒级服务响应。 未来,公司将以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全天时、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为目标,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预计2023年底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任意点10分钟的重访能力。2025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天覆盖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高光谱、SAR 等多种观测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遥感数据产品。 卫星研制技术持续突破,助力国内商业航天事业发展 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卫星的自主研发、批量化制造和高效运营能力,通过卫星研制技术的迭代,在高性能、低成本卫星设计与制造领域的技术不断突破,为公司“吉林一号”遥感星座快速组网、提供全方位卫星遥感信息服务提供了基础。 为满足建设高性能、低成本的遥感卫星星座的需求,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卫星制造技术。在卫星研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卫星制造、测试经验,实现了关键组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公司已完成除卫星发射之外的核心载荷及部组件制造、卫星整体设计研制、卫星星座设计、卫星星座运营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的产业链全面覆盖,能够为客户提供卫星产业链中的多类产品及服务。 相较于国外商业航天领域,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自2014年以来,相关鼓励政策不断落地,我国涌现出一批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的企业,但商业航天具有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研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导致商业航天整体发展缓慢。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若鹏提出,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