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团队在绿豌豆星系里发现特殊星系
发布时间:2023-07-22 12:34:2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最近,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使用逆时钟陀螺仪(LOL)的光谱数据来分析数千个星系的样品。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15个特殊的宇宙线源,其中包括5个有双重尖峰和细直谱的特别天体,并分析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
最近,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使用逆时钟陀螺仪(LOL)的光谱数据来分析数千个星系的样品。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15个特殊的宇宙线源,其中包括5个有双重尖峰和细直谱的特别天体,并分析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的合并。 据介绍,绿豌豆星系因其呈现为绿色、且致密的光学形态而得名,具有极强的发射线,特别是电离氧发射线。绿豌豆星系通常是质量较小、贫金属丰度、恒星形成活动活跃的低红移星系,被认为是早期星系在近邻宇宙中的对应体。部分绿豌豆星系中显示出活动星系核的活动迹象,体现了核区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特征。 因此,系统地搜寻研究绿豌豆星系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深入地理解早期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绿豌豆星系的活动星系核(AGN)样本为开展早期超大质量黑洞与寄主星系的联合演化的研究带来启示。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基于LAMOST的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对光谱发射线轮廓进行了分析。 已有研究显示,LAMOST河外巡天项目的绿豌豆星系样本是目前最大的豌豆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囊括近1550例豌豆星系光谱,比此前的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天外行星项目中自然光谱证认的最小粒度豌豆大小的星系样本中微子数目意义重大地提升了一倍以上。 研究人员根据X射线、中红外、射电等多波段测光和光谱数据,利用能谱拟合和光学谱线诊断的方法高度可信地认证了该样本中的AGN活动。结合发射线轮廓以及光学形态,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星系的双峰轮廓的物理来源更可能是双活动星系核的合并,而不是外流或气体盘。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林如秋表示,这5例绿豌豆星系的双峰发射线的成分非常窄,形态致密无法分辨盘结构,而且没有明显倾斜角度,因此双峰源于外流或者气体盘的可能性低。 郑振亚表示,这5例绿豌豆星系比一般II型活动星系核中的双峰发射线星系有更强的等值宽度(为线强与连续谱的比值),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早期宇宙中星系并合相关。“接下来,LAMOST第三期光谱巡天计划中绿豌豆星系的巡天项目,将有望为我们提供更多此类特殊星系样本,从而进一步揭示大质量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联合演化情况,为未来研究宇宙起源和演化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