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奔赴火星3年了!发现10亿年前大批液态水
发布时间:2023-07-24 10:56:0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 中国于12时41分(当地时间)2023年7月23日在位于南方的海南岛的文昌航天基地使用大型运载工具长征五号第四型号进行了成功的发射,将首个火星探索任务——天问一号送往太空。
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
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
中国于12时41分(当地时间)2023年7月23日在位于南方的海南岛的文昌航天基地使用大型运载工具长征五号第四型号进行了成功的发射,将首个火星探索任务——天问一号送往太空。 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世界首个一次性实现绕、落、巡三个目标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还曾拿下2022年度的航天最高奖——世界航天奖。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 人造卫星的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自主测控获取的一手关键科学基础性数据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科学成果。 2023年4月24日、5月8日、6月6日、7月3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分批次公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科学数据,来自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等12个科学载荷,总量分别为391.8GB、62.9GB、128.2GB、1563.4GB,合计超过2TB。 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 通过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了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典型的风沙活动区,可能是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