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火星壳磁场能捕获太阳风离子
发布时间:2023-11-04 15:02:29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在探讨火星壳磁层是否能够捕捉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群时存在一个尚未解决争议的问题,我国学者联合国外学者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火星壳磁场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直接证据。
地球为什么宜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球存
地球为什么宜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球存
在探讨火星壳磁层是否能够捕捉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群时存在一个尚未解决争议的问题,我国学者联合国外学者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火星壳磁场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直接证据。 地球为什么宜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球存在全球性磁场,即地磁场。 研究表明,地磁场较强、尺度较大、磁场环境稳定,这使得地磁场具有捕获太阳风粒子的能力。这些被地磁场捕获的粒子无法进入地球大气层,只能沿着磁力线弹跳,并环绕地球进行漂移运动。假如没有地磁场,太阳风就会不断轰击地球大气,使环境变得恶劣。 地球的邻居火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火星当前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全球性磁场保护,因此,太阳风可以直接轰击火星大气,并剥蚀火星大气粒子致其逃逸,进而使得火星气候环境比地球恶劣得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戎昭金告诉记者。 不过,虽然火星缺乏全球性磁场,但火星表面(尤其南半球)广泛分布着局部的、小尺度的强磁场区。“这些磁场存在于火星岩石中,被称为‘壳磁场’,可延伸至高达1000公里处的区域。”戎昭金说。 “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戎昭金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壳磁场能否捕获太阳风电子和太阳风离子。 戎昭金表示:“由于离子质量大、回旋半径大,而壳磁场空间尺度较小,人们发现,离子在壳磁场中的运动轨迹非常不确定,所以,科学家一直未找到壳磁场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确切证据。甚至有科学家推测,火星壳磁场或许并不能有效捕获太阳风离子。” 为了进一步揭开其中的谜团,一些中国学者联合国际学者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驰博士与其导师戎昭金研究员以及魏勇研究员,联合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北京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武汉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潜心钻研。 基于美国航天局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提供的科学数据,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行星物理学科组自主发展的火星壳磁场模型,研究团队在分析大量观测事件后发现,当MAVEN飞船穿越火星壳磁场区域时,有时会探测到离子能谱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能量色散结构。“这一色散现象在地球磁层辐射带观测中普遍存在,是被捕获离子进行漂移运动的直接反映。”戎昭金说。 研究团队发现,当飞船穿越壳磁场区域时,在时序上会记录到不同能量的离子,从而会显示出这些色散结构特征。经过深入解析,他们发现这些捕获离子并非来源于火星,而是来源于太阳风。“在这个高度上,火星离子成分主要是O+和O2+。但我们发现,被捕获的离子成分主要为H+,而非O+或O2+, 因此H+必然来源于外部太阳风。”戎昭金解释。 上述发现表明,太阳风与壳磁场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某种物理过程,使太阳风离子“钻进”火星壳磁场中,进而被火星壳磁场捕获,并在壳磁场中作漂移运动。同时,离子的漂移运动使得高能量离子倾向于分布在壳磁场内部,而低能量离子倾向于分布在外部区域。 研究团队的发现具有历史意义——首次揭示了火星壳磁场在一定物理条件下能有效捕获太阳风离子。这一发现为研究火星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火星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