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小行星“龙宫”表面含有两万种有机分子
发布时间:2023-02-27 09:20:22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
导读:在研究生命起源时,可以使用氨基酸分子,包括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于2010年成功将“丝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质微粒送回地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于2010年成功将“丝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质微粒送回地
在研究生命起源时,可以使用氨基酸分子,包括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于2010年成功将“丝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质微粒送回地球。“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是“隼鸟号”的后继探测器,重约600千克,搭载高效离子引擎、光学相机、激光测距仪、近红外线观测仪器、返回式胶囊等多种先进设备。 2014年12月3日12时22分,“隼鸟2号”由H-2A运载火箭搭载,从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2018年6月,“隼鸟2号”抵达小行星“龙宫”附近并采集了小行星岩石样本。2020年12月,“隼鸟2号”回收舱返回地球。 新华社东京2月26日电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九州大学等日前联合发布新闻公报说,通过分析“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样本,他们发现其中含有约2万种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分子。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分析结果显示,从样本中萃取的物质中包含约2万种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进一步用色谱法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有机物分子中有氨基酸、羧酸、胺以及芳香烃类的分子。特别是甲胺、诸如乙酸等等这类高挥发性有机小分子的持续存在表明,这些分子在“龙宫”活性炭表面以可溶性盐的形式长期不断地稳定存在。 研究发现,这些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构成地球生命体蛋白质的丙氨酸,也有不构成蛋白质的异缬氨酸,而且左旋和右旋的氨基酸分子大概各占一半。构成地球生命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全部是左旋的。 公报说,小行星表面暴露于高真空环境下,被太阳光加热,被紫外线照射,还接受高能宇宙射线的洗礼。这项研究表明,其最表层的有机物分子被矿物保护,因而得以保留。在受到某种冲击时,这些有机物分子的物质会从小行星表面剥离,以陨石或宇宙尘埃的形式被运送到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 这项成果有助于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有机物是陨石从宇宙空间带来的。考虑到“龙宫”样本中的氨基酸特征不同于地球上的氨基酸,研究人员认为,今后科研界还应分析来自其他小行星的样本。 距离地球约3.4亿千米的“龙宫”直径只有约1千米。“龙宫”的自转周期约为7个半小时,比一般的小行星自转要慢。“隼鸟2号”拍摄到的照片显示,“龙宫”赤道附近由于自转离心力而膨胀,形成类似算盘珠或陀螺的形状。它的表面布满碎石,可见类似陨石坑的凹陷。这些岩石是由火山喷发而成的,距今已有数亿年历史。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岩石可能是龙宫的地质年代的证据。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