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发布时间:2023-10-07 12:35:12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了解一下"墨子"的运行方式就清楚了,它如何在寒带地区建立的"冷湖观测站"捕捉到了完整的仙女星系图像,在中国现代天文布局中青海冷湖承担着什么角色?日前,西海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赛什腾
了解一下"墨子"的运行方式就清楚了,它如何在寒带地区建立的"冷湖观测站"捕捉到了完整的仙女星系图像,在中国现代天文布局中青海冷湖承担着什么角色?日前,西海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赛什腾山的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一探究竟。 从西宁一路西行,看过秋季的茫茫草原、湛蓝色的青海湖、果实累累的枸杞地,当汽车疾驰在冷湖浩瀚戈壁上时,赛什腾山逐渐映入眼帘。 从冷湖镇向东南方向沿着一条崭新的道路行驶,便能看到茫茫戈壁滩上的赛什腾山。远望赛什腾山,你会发现山脊上出现了像蘑菇状的圆顶建筑。这是已经在冷湖天文基地建成的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墨子巡天望远镜就坐落于山脊的C平台。 同行的西华师范大学老师任安炳介绍,从赛什腾山被发掘,到他们学校的合作项目在这里落户,每次到这里来都有新变化:“路修得越来越好了,之前都是搓板路。” 岩石裸露的山岭绵延不绝,走过了这道弯还有无数个弯道,1个多小时后终于从山脚到达了C平台。站在平台远望来时的路,不禁想数数这一路走过了多少道弯。 “现在一共有118道弯,往上走通往A平台的路还在修,也是这样的盘山公路。”冷湖科创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炜告诉记者,赛什腾山是一座石头山,开一条路不容易,但为了让一座座望远镜落户到这里,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海西州委州政府支持下,投资2亿元,用18个月在山上开出了38公里的盘山公路。 没有路,逢山开路;通信难,架设信号塔;缺电源,铺设电缆到山顶……为了让科学家们在赛什腾山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座集休息与办公为一体的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学家工作站,在这里建成。 2022年起,青海省政府将建设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纳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之一,每年给予1000万元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冷湖镇所在的海西州和各相关省直部门也围绕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从政策、资金、基础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多位院士专家登上赛什腾山后感慨,要找到一处仰望星空的好地方,一般需要10年考察,再加10年建设,而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只用了3年就获得了初步勘测成果,5年就迎来诸多望远镜落户,这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了“冷湖速度”。 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C平台整理平整的山头上,不仅有科学家工作站,还矗立着由中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墨子巡天望远镜,观测恒星震动的“SONG计划”1米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TINTIN望远镜。 走马观花般走进宏伟壮观的墨子巡天望远镜观测楼,我们真正一睹了远在天边的墨子望远镜的“芳容”。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个高10米、重50吨的大家伙,所以一层楼房是装不下它的,占用了三层楼的层高才能容纳,沿着楼梯爬到最高层才能看到它的容貌。 主色调蓝色的高大望远镜矗立在最中央的位置,上面是一个圆形的穹顶,随着墨子巡天望远镜运维工作人员的操作,圆顶上的“天窗”慢慢打开,并缓慢地转动方向。 “夜晚,‘墨子’工作的时候,就将它打开,这个顶等于是它的防护罩。”面对墨子巡天望远镜,运维工作人员介绍,“上面是它的主镜,口径2.5米,中间开孔0.76米,主镜厚度0.12米,面形平整度优于8纳米,主镜主动光学支撑采用轴向气压式54点支撑……” 走进工作室,一台台电脑屏幕最为亮眼,有的是一张黑白流星图,有的是星空,还有看不懂的圆形光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总工程师、墨子巡天望远镜运维总工程师娄铮正忙着分析一张张图片。 “这个图像显示的是墨子巡天望远镜曝光一次获得的图片。”看着屏幕中一块块黑白照片,娄铮向记者介绍,墨子巡天望远镜一般拍摄的时间是30秒曝光一次,一次曝光能看到很多颗星星,但一些暗的星星还是看不到,这就需要曝光很多次,首发的仙女座星系图用了50次的30秒曝光图像叠加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星系图像。 娄铮告诉记者,接下来会切换不同滤光片,得到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像,再经过后期的数据合成就可以得到一幅彩色的仙女座星系图片。 都说天文学家是仰望星空的人,但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技术的发展早已推动天文观测超越了户外看天的范畴,在高精尖技术设备的加持下,天文学家通过屏幕能更清晰地观测浩瀚宇宙。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宇宙中的星系,这就需要借助望远镜来进行观测。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