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望远镜可看到上亿光年外的星系为何看不明一颗星球的表面?
发布时间:2023-04-08 10:12:33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
导读:简单来说,看见与看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看见一个物质主要取决于物体发的光线数目和强度,而看清不仅仅为这些。
确实,使用天文望远镜,人类早就发现了上亿光年外的星系,但不管多么精密的天文望远镜,我们都
确实,使用天文望远镜,人类早就发现了上亿光年外的星系,但不管多么精密的天文望远镜,我们都
简单来说,看见与看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看见一个物质主要取决于物体发的光线数目和强度,而看清不仅仅为这些。 确实,使用天文望远镜,人类早就发现了上亿光年外的星系,但不管多么精密的天文望远镜,我们都无法看到4.2光年外的比邻星表面,看到的也只是一个亮点而已。 当然,借助大型的天文望远镜,我们确实能看到距离地球比较近的星球表面,比如说月球,火星还有我们的太阳。 如果距离更远,就很难看到了,比如说冥王星,使用天文望远镜就很难看到,冥王星距离地球太远了。 但是即便我们能看到月球表面,并不意味着能看清上面的东西,比如说月球上的沙砾,我们也是看不清的。 其实这跟我们在地球上观察远处的物体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更远了而已。比如说在地球上,我们能看到十公里外的高山,看到数公里外的高楼,但很难看到数十米远的蚂蚁,也看不到自己手掌上的细菌。 因为我们人眼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由物体的大小,亮度和距离决定的。 简单来说,物体越大,亮度越高,距离越近,我们就能看得越清。但大小,远近都是相对的,跟我们的眼睛结构有很大关系,也就是我们眼睛的视角极限。 不管多远的物体,只要足够亮,我们就能看到,只不过看到的是物体发出的光,但并不一定能看清物体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一个圆一直都有周边360度,最小的1度可以分为60角分,而最大的一分可以分为60角秒。 而我们人眼的最小分辨角大约就是1度,也就是1角分。这个最小分辨角与人眼瞳孔的半径和光线的波长有关。 这表明,距离更近的物体进入人眼的角度就会越大,就更容易被看清。如果距离太远,可能就没有角度了,这样无论如何都看不到。 人眼只能看到分辨角为1度的物体,这个物体到底有多大呢? 如果物体的距离为25厘米,那么这个物体大约只有0.073毫米,这也是人类眼睛看到的极限值。 如果距离更远,人眼就无法分辨物体上的两个点了。对于距离更远的天体也是一样,如果距离太远,也无法分辨天体上的两个点,自然看不清天体的表面了。 只不过想要更进一步看清更远的天体,就必然需要借助高分辨率的天文望远镜了。天文望远镜能极大地帮助人类提升极限分辨角,这个分辨角与望远镜的口径有关。具体有一个公式。 口径=1.22×波长×距离/观测物的长。 公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我们要观看距离我们4.2光年外的比邻星,要想看到上面直径为一百公里的东西,需要的天文望远镜口径需要达到接近250公里。 如此大的口径对于人类来讲是无法制造出来的,人类制造出来的望远镜的最大口径也只有39米而已,与250公里相差巨大。 而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其他恒星距离都更远,就更看不清了,看到的顶多也只是一个亮点罢了。 而如果我们观察天体时,能看到一个圆面,其实就代表已经看到了整个天体的表面了,也说明了这个天体进入我们眼睛视网膜是有角度的,但要想看清天体的表面,还是很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为止,即便使用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看到的系外恒星,基本上都是一个亮点,因为距离实在太远了,天体上最远的两个点进入我们眼睛视网膜的角度远远小于1度,我们根本看不到天体的圆面,只是一个亮点。 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恒星参宿四。借助天文望远镜,科学家能看到它的圆面。原因在于,参宿四足够大,而且很亮。直径达到太阳的千倍以上,亮度更是达到太阳的数十万倍,距离地球相对很近,只有大约六百多光年。 如果说连恒星都只能看到亮点的话,就更不可能看到行星了。人类虽然发现了上千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其实我们并没有直接观看到任何一颗系外行星。只能通过凌日效应等手段间接观测到它们的存在。 因为距离实在太远,行星本身又相对很小,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星太暗了,特别是在母星也就是恒星强大光环的衬托下,就显得更暗淡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行星大多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它们的亮度太低了,根本无法吸收太阳光的照射,只能通过反射来获取光亮!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