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5G核心网需不需要DPU?
发布时间:2023-02-21 15:20:55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
导读:2022 年,全球 5G 连接数突破 10 亿大关,每个 5G 用户消耗的信息量是非 5G 用户的两倍,移动数据流量正在高速增长。分析平台Omdia 预测:到 2023 年,5G用户平均每月将消耗14GB,到2027年将翻一番,达到28GB。
对
对
2022 年,全球 5G 连接数突破 10 亿大关,每个 5G 用户消耗的信息量是非 5G 用户的两倍,移动数据流量正在高速增长。分析平台Omdia 预测:到 2023 年,5G用户平均每月将消耗14GB,到2027年将翻一番,达到28GB。 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快速增长的流量。 目前,5G核心网的设计都是基于NFV虚拟化架构,由VNF(虚拟网络功能)组成。VNF是构建在通用硬件上的软件包,是在虚拟环境中运行的网络功能。 NFV概念最早由ETSI 组织提出,是指通过IT虚拟化技术,利用标准化的通用IT设备来实现各种网络设备功能。其本质是实现硬件资源与软件功能的解耦,目标是通过标准的x86服务器、存储和交换设备来取代通信网络中私有的、专用的网元设备,在为运营商节省投资的同时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并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实现自动部署、容量的弹性伸缩、故障隔离和自愈等功能。 然而,脱离了专用硬件的VNF是大颗粒的电信软件包,非常庞大、复杂,动辄涉及数百万行软件代码,这意味着从软件开发到发布、测试,整个过程工作量巨大,估计要耗费一年的时间。 为满足5G应用场景大带宽和低时延的特性要求,5G核心网的用户面在部署时不仅要下沉到边缘或区域数据中心以减少传输时延,而且还要大幅减少用户面报文的转发时延,VNF(虚拟网络功能)已经无法快速需求。 那怎么办?基于云原生的设计原则,将大颗粒的VNF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小颗粒的微服务。微服务不仅颗粒小,实际可行且相对应具有可用性的独立的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软件开发、发布、测试和升级,这就提升了运营敏捷性。 云原生(Cloud Native)定义了一种在虚拟云环境中开发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新方法。云原生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应用程序被“分割”成更小的单元,称为微服务。一组更小的、相互连接的微服务取代了单个应用程序 容器容纳微服务并提供运行时环境。容器无需虚拟机开销,而是打包应用程序代码、二进制文件和依赖项。容器之间共享同一个Guest OS或Host OS系统/内核。 Kubernetes 编排提供完整的容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调度、启动/停止/重新启动和可见性。 (编辑:聊城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